清法滬尾戰役四部曲

本系列作品由藝術家林舜龍創作,以滬尾之役於1884年10月8日之戰為背景,透過重疊地景的手法,再現過去歷史。
四部曲分別基於四個時空節點--法軍「登陸」後,清軍「防禦」於外城岸、法軍於望高樓發出撤退「信號」,最終「敗退」回到船艦上。
首部曲:「登陸」
1884年10月8日早上9時,法軍由淡水沙崙外海登陸,開啟了滬尾戰役的序章。本作品將法軍士兵的戰鬥陣式轉化為藍、白、紅三色鋼管排列的旗幟,隨海風飄揚在起伏的海浪上,整齊劃一排列於沙地,重現法軍登陸時的軍陣場景。
二部曲:「防禦」
作品設置點臨近滬尾戰役時,清軍與居民共同興建之土堤外城岸,這是該戰役的重要防禦工事遺址,也是清、法交戰線之一。當年在孫開華將軍的統率下,兵民合作設下層層防禦網,再加上林投樹、黃槿與沼澤等自然屏障,成為戰役致勝的關鍵。
作品以剪影呈現孫將軍、清兵、義勇兵、馬偕博士與英國商人等當時代歷史人物,設置於架高臺座上,觀者可透過旋轉臺座下之黃槿與林投樹剪影造型的鋼管,連動旋轉歷史角色,同時觀看矩形臺座框圍出後方的外城岸現場。
三部曲:「信號」
望遠鏡造型的作品設置於望高樓遺址的觀景台上。鏡內包含一名法國士兵圖案,站立於石砌的望高樓上,揮手向法軍艦艇傳遞撤退信號。鏡頭上的時鐘指著1884年10月8日11點45分,正是法軍撤退的時間點。多層次的歷史圖樣重疊於真實海景,形構出時空交錯的凝聚感。
四部曲:「敗退」
公司田溪出海口為法軍撤退時之古路線,法軍受到多面夾攻後,倉皇逃向出海口,等待小艇前來救援。本作品呈現法軍撤退時的窘境,零散在沙地或小艇上的鋼管,象徵受傷與疲憊的法國士兵。以簡潔現代的藝術形式,引導觀者簡易地了解滬尾戰役尾聲時的歷史場景。
相關連結:羅嘉惠,《愛與和平之鴿》
淡水,台灣 / 2020